曹振镛
曹振镛(1755—1835年),字俪生,号怿嘉,安徽歙县人。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,魏武帝曹操之后。乾隆四十六年进士,选庶吉士,任翰林院编修,后升侍读学士。嘉庆初年,升少詹事,授通政使,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、首席军机大臣。道光初年,晋武英殿大学士、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,又以平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,旋晋太傅,并赐画像入紫光阁,列次功臣之首。道光十五年卒,道光帝亲临吊丧,下诏褒恤,赐谥文正,入祀贤良祠,擢其次子曹恩濙四品卿。曹振镛作为魏武帝(曹操)嫡脉后裔,是新安曹氏的杰出代表,从政时间长达53年。他一生经历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三朝,在乾隆46年(公元1782年),27岁的曹振镛考取进士,入选庶吉士,是青年后备干部;到了嘉庆朝,他得到重用,任吏部尚书、体仁阁大学士,兼管工部,进入内阁;到了道光朝,他再升一级,任武英殿大学士,成为道光的心腹之臣,曾代理皇帝事务三个月。他的仕途如一马平川,一江春水,步步高升,无灾无难,年届80岁才退休,当官长达52年,清代官宦岁月之长几乎无人能超过曹振镛。

曹振镛(17551835),字俪生,号怿嘉,安徽歙县人。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,魏武帝曹操之后。乾隆四十六年进士,选庶吉士,任翰林院编修,后升侍读学士。嘉庆初年,升少詹事,授通政使,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、首席军机大臣。道光初年,晋武英殿大学士、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,又以平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,旋晋太傅,并赐画像入紫光阁,列次功臣之首。道光十五年卒,道光帝亲临吊丧,下诏褒恤,赐谥文正,入祀贤良祠,擢其次子曹恩濙四品卿。

成就

奉命撰《高宗实录》,书成,加太子少保,调任户部尚书,兼翰林院掌院学士。嘉庆十八年九月调吏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;随又升体仁阁大学士,兼工部尚书。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任军机大臣。道光初,晋武英殿大学士,军机本臣兼上书房总师傅,又以平喀什噶尔功绩晋太子太师,旋晋太子太傅,并赐画像入紫光阁,列次功臣之首。振镛历事乾隆嘉庆、道光三朝,三任省学政,四任省会试主考官。凡纂修《会典》、两朝《实录》、《河工方略明鉴》、《皇朝文颖》、《全唐文》皆为总裁官。凡所综理,事必躬亲。承书谕旨及衙门奏章、翰苑进呈之文无不反复阅视,一字一句,反复斟酌,一点一画的错误,必予改正。

三朝为官52实为清王朝的掘墓人

清人笔记《名人逸事》有篇文章《曹振镛之误清》中记载:整个清朝,重臣死后谥号为‘文正’的共有七人(实际上是八人,另一人是刘统勋):汤斌、朱珪、曹振镛、杜受田、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

清人评价说这七人中汤斌以理学,朱珪以学问,曾国藩以勋业方面的成就得到‘文正’谥号,这几个人没有任何非议。李鸿藻孙家鼐则是以给皇帝当师傅得到的谥号,这是惯例,这两人也没有什么明显过错。杜受田给文宗当师傅,相伴的时间是最长的,赠他这个谥号也是正常的。等到了曹振镛则是挑剔细故,‘鸡蛋里挑骨头’,箝制人心,让天下人不得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,造成一个不痛不痒的天下。等到洪杨事件(太平天国起义)突发,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,这都是曹振镛造成的。

这七人唯曹振镛被认为不配享“文正”这个谥号的。且清人直接就说他的罪过是“造成一不痛不痒之天下。……洪杨猝发,几至亡国,罪过极大”。

道光皇帝执政后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章,要是仔细查看,就是整夜不睡觉也看不过来;若是不认真看,又怕遗漏下什么被臣下欺骗。章奏不能遍阅实在烦闷,苦不堪言。在枢府的曹振镛拍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马屁,他说:“现在天下太平,大臣们好作危言,指陈朝政的过失,以博得赞誉表扬。若是治他们的罪,则皇上会蒙上拒谏的名声。今后所有奏章,皇上不用遍阅,只要选择其中一些最小的错误用朱笔抹出,谴责奏折臣子,让群臣传阅。那么所有大臣都会被皇上的圣明所震慑,以为皇上明察秋毫,细微不遗,一定不敢肆意擅奏,懈怠从事。”

道光一听,正合其心意。于是照此办理,每每从臣下的奏章中吹毛求疵挑出极小的错误,给予罚俸降革等严厉惩处。此举果然奏效,从此朝臣们“皆矜矜小节,无敢稍纵,语多吉祥,凶灾不敢入告。”这之后群臣上折子都忐忑不安,把许多精力花在“细枝末节”上,惟恐被皇上抓到一时之错。道光帝终于从繁重的批阅工作中解脱出来。

等到咸丰一朝,太平天国起义,大清帝国将要倾覆之际,各级官吏仍“互相隐讳,莫敢上闻。”有人说这是曹振镛“隐蔽之罪”酿成的。曹振镛这方面为当时私人笔记所揭露,毁掉了他“文正”的声名。当曹振镛死后谥“文正”时,就有了“不文不正”的毁誉。

鉴于此,史学家苏同炳说:“曹振镛琐鄙无能,养成了道光一朝政治风气之柔糜泄沓,所以他实际上是道光帝的罪人。在他所养成的风气下,官吏以不负责任之圆滑弥缝为做官之能事,不但有用的人才因之而销磨殆尽,国事亦因之而不堪闻问。”

曹振镛(17551835),字俪生,号怿嘉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)进士,翰林院编修,后升侍读学士。经历乾隆嘉庆、道光三朝,在嘉庆朝得到重用,任吏部尚书、体仁阁大学士,兼管工部,进入内阁。到了道光朝,任武英殿大学士,成为道光的心腹之臣,曾代理皇帝事务三个月。为官长达52年,官宦岁月之长整个清代无人能匹敌。

曹振镛于道光十五年病死,道光皇帝十分伤心,亲临吊丧,特下诏。还亲自为他写下这样一段赞语:“亲政之始,先进正人。密勿之地,心腹之臣。问学渊博,献替精醇。克勤克慎,首掌丝纶。”

曹振镛历经乾、嘉、道三朝而不倒,在道光年间抵达个人荣誉的顶峰,以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终其身,被道光帝视为“股肱心膂之臣”。《清史稿》称:道光帝对曹振镛是“恩眷之隆,时无与比”。道光朝满朝文武中,最得宠、最走红的当数曹振镛。

道光喜欢求全责备,只要八股文做得好,形式不错,皇帝就会“龙颜欢喜”;反之则会“龙颜震怒”。至于文章里有没有治国安邦的“真知灼见”,则无关紧要。曹振镛揣度帝意,跟道光皇帝很紧,绝不走板。

清人朱克敬《瞑庵二识》披露其自白云:“曹文正公晚年,恩遇益隆,身名俱泰。门生某请其故,曹曰:‘无他,但多磕头,少说话耳。”曹振镛身居要位,他的为官之道,对道光一朝的官场风气影响很大,于是大家都“循默守位,寖成风俗矣”。

曹振镛生逢内忧外患之世,当时腐化的官僚习气早已成形,大气候早就这样了,这并不是曹振镛一人所能造成的,但世人还是认为这都是因他的恶劣影响所导致。历史上任何坏事都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,来背黑锅。说奉行明哲保身的曹振镛是大清朝的掘墓人,或许他会喊冤;但历史已选择他来承担骂名,他又怎能逃得了呢?

曹振镛凭借什么做了清代三朝宰相

很多人说身为乾隆嘉庆、道光三朝宰相的曹振镛,一生唯唯诺诺,除了“少说话、多磕头”就没别的本事。事实并非如此。

曹振镛当官长达52年,年届80岁才退休,在清代官宦岁月之长,无人能比。并且,他的仕途自始至终,就如一马平川,一江春水,步步高升,无灾无难,单靠“少说话、多磕头”恐怕难以做到。

公元1782(乾隆46)27岁的曹振镛考取进士,并得到重用。不久又任吏部尚书、体仁阁大学士。到了道光朝,他再升一级,任武英殿大学士,成为道光的心腹之臣,曾代理皇帝事务三个月。

嘉庆皇帝出巡,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,代君三月,歙县民间至今能听到“宰相朝朝有,代君三月无”这句俗谚。曹振镛三次当学政,主持乡试、会试各四次,都能尽心尽力;阅评考卷能守法遵纪,不淹没博学有才之士;对到金殿面试的考生,必预先一一校阅考卷,工作一丝不苟,不出差错。曹振镛还有一个十分出名的学生,名叫林则徐

当然,如果光从才学方面来评判,曹振镛似乎并不突出。真正让他步步高升、一生顺畅的,可能还数他的心胸。他的一生,对名利看得开,看得淡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得下,这反而令他获得了更多。比如,那时的官,都流行贪,可曹振镛一生无贪念,他历任三朝宰相,从没查出有贪污行为。

曹振镛是盐商子弟,祖上以盐业起家,有一批亲属是扬州盐商,世代享有特权,是曹氏家族的命根子。两江总督陶澍提出盐政改革,取消商盐垄断权,实行凡纳税皆可贩盐的盐票法。这一改革,严重损害了盐商的利益,也损害了曹振镛亲属的利益。亲属纷纷投诉到曹振镛那里,曹振镛却毫不在乎地说:“焉有饿死之宰相家?”他能把祖传的家族利益放在一边,支持盐政改革,这种能够放下的气度,非一般人能比。